MDARK
第 501 期 ~ 第 600 期

【参考信息第529期】规模性返乡滞乡;把该生的生出来

继续分享马督工睡前消息编辑部关注的新闻

大家好,我是代班主播小彤,欢迎来到第529期参考信息。

一、整治公文抄袭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公文也不例外。但近期不少地方开始整饬公文抄袭。

11月10日,内蒙古集宁铁路运输检察院召开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专题学习会。5日,呼伦贝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召开同体会议,强调公文抄袭导致政策措施水土不服,要精准剖析问题根源,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公文撰写能力。要严把审核关,建立起草人负责、科室初审、办公室复审、分管局长终审机制,明确每个环节责任。要严肃执纪问责,严肃处置公文抄袭。

学习时报10月24日发文,当前部分地方党政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出现制定文件照搬照抄,出台制度依葫芦画瓢,撰写材料只换标题等不良风气。

显然不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借鉴吸收,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相去甚远。这种一鼓脑的不加甄别的抄袭是典型的文风不认真、不严谨。

文章称,文风体现党风,关乎社风,不是一件小事。公文奉行拿来主义,看似文字师范,实为敷衍塞责。往浅层里看,公文东拼西凑,表面是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出现疏漏,其实是懒于干事,疏于思考,责任意识缺位。从深层理论,公文起草能否秉弃东抄西袭,切实做到清新质朴,求真务实,考验的是领导干部对于实事求是原则的深入理解与深刻践行,以及是否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里,反映的是党性强不强,初心住得牢不牢的问题。

广西、青海、甘肃、陕西等地也在整饬。10月20日,广西凌云县委常委会要求各级各部门深刻认识公文抄袭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思想根源上坚决杜绝材料搬家、数据拼凑、就搞翻新等行为。

11月5日,青海西宁市政协召开改文风、转作风、提质效专题研讨会,以零容忍态度向公文抄袭亮剑。公开报道提到,这场会议不必遮丑,直击机关办文粗糙,责任意识淡薄,文字功底薄弱及办会粗放的顽疾。

会议要求,一要明晰为何写,深刻认识文风作风是提炼思维、传递意图、落实工作的关键抓手,将其贯穿履职全过程。二要掌握如何写,坚持聚焦需求、逻辑清晰、数据支撑、语言精炼的行为准则,杜绝空洞粗放。三要养成常打磨习惯,通过积累素材、复盘优化、反复打磨,提升能力。


二、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

10月23日,农业部在云南楚雄召开全国乡村工匠培育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工作会议。

两稳一防是指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脱贫人口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会议要求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支持就业帮扶车间提档升级,提高就业技能培训实效。继续实施好返乡回流脱贫人口促就业专项行动,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

农民工回流潮与就业难

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和受灾地区就业帮扶力度,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

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这个提法很罕见。今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课题组陈文胜等人发论文,分析经济结构调整下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多重困境。

论文指出,在经济结构深度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期,农民工群体呈现回流潮与就业难并存的复杂态势。

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产业升级与区域重构,首当其冲的是出口贸易受阻,沿海外向型企业用工普遍减少。加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就业结构急剧变化,农民工面临城市难留、乡村难进的双重挤压。

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速放缓,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用工大户遇到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的冲击,农民工城市就业遭遇挤出效应。

在城市就业遭遇困境,农民工返乡规模扩大与收入锐减,又构成双重矛盾。

县域经济承载力薄弱,导致就业机会严重不足,而返乡农民工聚集乡村,就业竞争与资源分配容易引发邻里矛盾和劳资纠纷,加上社保缺失、医疗负担重等问题,增加了基层治理难度。

论文给出多条对策建议,指出社会保障是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最后一道防线。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待遇。

长期以来,社会上有种观点认为,农村是蓄水池,但这个论点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待遇远低于市民待遇的基础之上,本身就不合理。现实则是农民工回去了依然缺乏保障。

如今要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是不是说明这个蓄水池不存在了?


最近每次午睡完起来,嗓子干痛的冒烟。后来才知道,是因为空调间的湿度非常低,再加上工作,经常会忘记喝水。最尴尬的是,嘴里还会有味道,说话的时候别人会下意识后退。 上周朋友给我塞了一盒使力消喉糖,说是英国65年的老品牌了,家家户户一定都有的那种。而且一直专注研究喉咙健康。朋友说,它家的产品可以从里到外帮我解决嗓子干疼,还能顺便清新口气。 我后面才发现,之前有段时间流感,吃的就是它家的黑加仑味喉糖。这次朋友给我的是甜橙味的,主打化痰止咳,比较适合有慢性咽炎,平时经常待在空调间里还不常喝水,嗓子总是干干的打工人。 里面还有医学指南共识祛痰成分,可以像扫帚一样,减少痰在喉头堵着的粘腻感,让呼吸更顺畅。 不仅如此,还特别添加了天然薄荷醇和甜橙油,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从咽喉到鼻腔到口腔,都是一整个清新通畅的。 不过,如果是碰到流感之后刀片嗓,或者急性咽喉炎,喉咙痛甚至睡不着的情况,比较适合她家这款特效黑加仑。尤其是当老师或者因为工作需要高频讲话的朋友,可以随身常备。 这里面的有效成分经临床验证,五分钟就能击退喉咙不适。小戴是在之前感冒变长牢压的时候,实打实的体验到了。这不,最近秋冬,很容易稍不留神就感冒嗓子痛。所以大家真的可以在家都囤一些,以备不时之需。毕竟保质期有三年,而且六岁以上全家老小都能吃。 产品是独立包装,携带很方便。我现在一直随身携带甜橙味的,还可以给家里的烟民长辈买一点。既能清新口气,又能止咳化痰。 趁着现在,小戴向品牌要了专属优惠,性价比拉满。大家抓紧囤起来吧。

三、缩小养老金差距,提升制度公平性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是为高收入者锦上添花,而应是为低收入者雪中送炭。

11月8日,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全国养老金发展论坛上如是说。

他建议,15时期,养老金制度改革与体系建设应聚焦三大基本方向。

首要的是全面优化法定养老金制度安排,具体路径包括提高灵活就业人群和农民的养老金待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理清真正的农民,加大财政补贴倾斜,增强法定养老金待遇与激发政策的统一性。国家层级应当制定口径统一、可供操作的待遇调整政策,并实现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大方向是着力缩小差距,提升制度公平性,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郑功成指出,基本养老保险在任何国家都是追求社会公平的公共品,即使是极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不例外。

而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个人缴费约占1/4,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主要靠国家财政供款。居民基础养老金则完全来自财政。这一现实决定了所谓多缴多得并不成立。

这种政策取向结果必然是强者通吃,违背制度公平原则。

因此,15时期,应把逐步缩小职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城乡居民三大群体之间,以及同一群体在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之间的养老金差距作为重要任务,并制定清晰的时间表或路线图。这既是对民众关切的积极回应,更是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公信力,赢得人民信任的必然要求。


四、应对老龄化,把该生的生出来

第三大方向是科学构建多层次养老金体系,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郑功成指出,当下养老金优厚的人群有购买个人养老金的能力,但缺乏需要,而养老金单薄的人群有需要却无能力。相关政策实质效果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他特别提醒,要警惕两类可能误导改革方向的认知。一是主张进一步提高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实则为高收入者锦上添花,而不是为低收入者雪中送炭。二是主张扩大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本质上将公共养老金异化为市场产品,或服务于特定商业利益集团。两者均需引起高度警惕,防止干扰改革的正确方向。

农村养老的现状并不乐观,对全社会养老来说是短板中的短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俊武如此判断。

该中心是民政部代管的中国老龄协会主管的国家级多学科老龄问题综合性研究机构。

党俊武近期接受财新采访时表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最重要要靠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和长期照护三项保障制度,和与之对应的服务体系。

最重要的是,核心还是钱从哪来的问题。他建议,降低城市建设税费,开征乡村建设税费,逐步做到乡村建设税费结构和总量适应乡村振兴和应对乡村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际需要,必须要大动作。

多省实现生娃基本不花钱

不是拿钱把农村的路修得更宽,最终经济发展还是要把钱花在人身上,努力做到人的发展优先于物的发展。

党俊武还指出,人口老龄化最大的麻烦不是老人多,而是年轻人减少。应对之策的重中之重是要想办法把该生的小孩生出来。

如果我们现在不生小孩,那么到2050年之后人口结构非常难看。如果在数字上找不到感觉,我们落实到一个家庭来看,家里那么多老人就一个年轻人,你说怎么弄?所以生孩子不是家事,而是国家战略。

生娃基本不花钱的话题近日持续引发讨论。源头是央视新闻直播间11日报道。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加快建立全周期生育保障体系,助力怀得上,孕得优,生得安,育得好。

截至10月底,31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已惠及超100万人次。

全国25个省份实现生育津贴直发个人,以及全面提升住院分娩医疗费用保障水平,推动政策范围内生育医疗费用全额保障。

吉林、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四川、陕西七省已率先实现生娃基本不花钱。

基本不花钱是指通过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增设生育补贴等方式,实现生育全过程低负担甚至零负担。

但也有人指出,这个宣传中的生娃只是生这个环节,而鼓励生育还有教育、托育、假期、医疗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施策。


五、台湾普发1万元新台币落地

村里又发钱了,这回是台湾地区。

11月5日,普发现金1万元新台币政策开放登记。本周首批超过1000万人已陆续入账,预计全台有约2360万名合资格者。

持台湾户籍、居留许可或永久居留证者都可以申领,没有设置排除富人的条款。

这项政策来自蓝绿政斗,为了反击大罢免,在野的国民党提出还税于民,主张去年超征税收应回馈民众。

执政的民进党原本反对,担心增加财政负担,最终在在野党人数优势下妥协。

分析认为,民进党在大罢免受挫后,为回应民意而调整了立场。

相关的特别条例10月在立法机构通过,删除了行政机构原本要给台电的千亿补贴,改为直接发放现金给人民。

台行政机构称,措施部分是为缓解美国关税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

民意与两岸关系

在野阵营近日怒轰执政党现在大抢功劳,强调“领一万找民进党”等。

台湾民调机构针对20岁以上台湾人的调查显示,23%的人将普发现金归功于执政的民进党,38%归功于在野的国民党与民众党,8.7%回答两者都有,21.1%回答没意见,10%的人称不知道或者拒答。

近期两岸关于统一之后展望的讨论比较多。新华社上月底发表署名中台的文章,两岸关系发展和统一利好。

称统一后有强大祖国做后盾,台湾同胞民生福祉会更好,发展空间会更大。

文章称,和平统一后,台湾地区现行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实行爱国者治台,高度自治。

广大台胞可以真正当家作主,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台湾将突破经济发展瓶颈,进一步分享国家发展红利。台湾地区财政尽可用之于民,尽享国家整体资源。

财政税收尽可用以改善民生,大量投入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真正为民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国家可以投入支持台湾民生建设,两岸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可以资源同享。

长期困扰台湾同胞的民生难题可以得到根本性解决。台胞往来大陆更便利,就业创业机会普遍增多,将会过上更加富足康宁的生活。


六、指居新规来了

最后关注梁启涉警案件后续。备受争议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如今迎来新规范。

南方周末、财新、中国新闻周刊近日均报道,一份名为《最高检、公安部关于依法规范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和监督的规定》,近期在司法实务界流传。

参加媒体采访的检察系统、公安系统人士确认属实。

新规涉及审批权上收,除两类特殊犯罪外,律师申请会见应48小时内安排,不得在指定居所进行讯问等内容。印发时间是2025年6月30日。

另据地方检察系统官方信息,7月25日,最高检与公安部就指居新规组织了全国检察系统、各级公安机关视频培训。

之后有的地方检察院与公安局就新规进行了专门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刑事诉讼法正在修订中,而指居制度近年来导致多起非正常死亡,面临存废之争。

南方周末报道,全国人大法工委刑法室工作人员曾到人大法学院就刑诉法修改听取专家意见。

在场学者大多认同废除指居。但在法学界也有人认为应该改良而不是废除。

指居新规出台后,有受访者向财新表示,新规传递出主管部门倾向于保留该制度的信号。

梁启涉警案件后续

418期参考信息介绍过,华商报去年7月报道,母亲派出所里遭民警责骂,男子插话后被拖进女厕群殴,三次司法鉴定均为轻伤,打人者终被采取强制措施。

如今涉案三名民警辅警都因为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刑。

案件发生在2022年8月,孙先生及母亲做核酸时,因扫码异常被带到西宁市公安局城西分局彭家寨派出所。

当时有五人被带过来都遭到民警谩骂。孙先生母亲解释没及时做的原因,民警从骂所有人变成只骂他一个。

孙先生劝母亲别说了,这个举动引起民警不满。有的扭他胳膊,有的揪他头发,还有人掐他后脖子,把他拖拽进女厕所。

医院诊断孙先生右侧多发肋骨骨折,头部外伤,多发软组织挫伤,左侧眶内侧壁凹陷。

事后派出所长道歉,并保证内部处理打人者。孙先生选择和解。

然而次年5月,没等来处理结果的孙先生发现殴打他的民警还在正常上班,并对打人一事矢口否认,称孙先生的伤是自己跌倒的。

于是孙先生向多个部门举报并起诉。

今年1月案件开庭,三名被告在法庭上相互拆台,相互指证,具体可回顾418期。

11月12日,案件公开宣判,民警张某被判刑八个月,立即执行。两名辅警也被判八个月,缓刑一年。

当事人反应

孙先生说,看着张某被法警控制后当场拘捕,心里五味杂陈。

宣判现场,张某不服判决提出上诉。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我们周一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