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501 期 ~ 第 600 期

【参考信息第528期】门诊报销每日限额;银行直接下场卖房

继续分享马督工睡前消息编辑部关注的新闻

大家好,欢迎来到第528期参考信息。

每逢年底,各地医保控费往往招数频出。河南新乡设置门诊报销限额的政策反复,就是最新的例子。当地的医院贴通知称,居民医保每天限额报50元,职工医保每天限150元。政策的源头是新乡市医保局6月出台明确职工和城乡居民门诊统筹日支付限额的通知。为进一步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设置每日报销限额,城乡居民、在职职工、退休职工,一天最高不得超过50、150元和200元。

此前医保局回应称,新乡市整体医保基金运行情况出来之后,如果不限额运行到12月,就会出现没有钱的情况。但是11月10日华商报采访时,医保局办公室又称,不存在资金即将出现缺口的情况,医保资金涉及敏感信息不便透露。并表示,这一调整是为了防止医院和药店欺诈骗保,经过大数据计算,正常的门诊诊疗,每次去看病所需的额度也就一两百块钱。

那如果有人所需的报销额度超出了限额怎么办呢?工作人员称,我们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政策调整只能针对大部分群。记者又问了,如果需要购买500元的药品,每天限额只有50元,是否意味着只能分散到10天?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提倡患者自费450元,然后医保报销50元。这个回应不掩饰不含糊,固然很好。只是真收医保时,说的是按比例报销,并没有每日限额,只有年度限额400元。

11日,新乡医保局公告,取消支付限额的规定。


新乡医保政策反复

门诊报销每日限额政策出台与取消

其实新乡还有一条医保政策调整。8月15日起,暂停三级医院城乡居民门诊统筹医保服务,如果要想享受报销,必须到一级和二级医疗机构,意在鼓励分级诊疗,这个调整并未取消。

6月,新乡医保系统半年工作暨医保基金突出管理问题专项整治和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会上,提到参保扩面压力、医疗机构违规、支付方式改革待深化的问题。这类说法通常意味着医保基金吃紧,筹资和支付压力增加。门诊报销政策源于门诊统筹改革,2023年全国铺开。门诊就医增加和待遇提升,让本就处于紧平衡状态的居民医保更加捉襟见肘。而每年上半年医疗费用迅速增加,快到年底可能发现基金池难以承受,为了控费就出现了医院推诿患者等情况。

医保基金压力与政策调整原因

各地的控费努力从住院延伸到了门诊,新乡也是一种探索。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按人头付费

此外,还有按人头付费逐渐成为共识。广东省医保局8月出台建立健全门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通知,2026年探索实施在普通门诊统筹基金总额预算下,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按门诊就诊人头点数付费。


医生降薪

多地医生普遍降薪

医生降薪了。经济观察报近期采访多地多名医生,收到一致的回答。重庆一家县医院的普外科主治医师郭琦,8月感受到明显的降薪。这半年,工资每月会晚发两三天,到手的基本工资约2000元,绩效从年初的6000左右降到了4000左右。因为降薪,医院最近派了个副院长专门出去学习新的绩效考核方法,还有同事发牢骚称养不起家了。

医生的工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的基础工资,取决于工龄、职称和岗位。另一部分是绩效奖金,科室先将收入上交医院,医院拿出其中的8%到12%分配给科室。科室根据工作量、职称级别分配给医生,这是医生收入的主要来源。西部某省级儿童医院的副主任医师许欣,工资也比去年降了1/3,他觉得这可能只是开始。因为最近一个月又三次听到书记在院务会上提到了降薪的话题。前些天,院长到许欣的科室开早会时说,今后几年可能都会挺难。

在华中一家大型三甲医院担任科主任的杜悦,所在科室9月的绩效基数从上月的1万左右降到7000多。问了同行才知道,降薪很普遍,今年以来总收入有30%到50%的下降。与多数省市不同,三明医改的起源地福建三明的医生是年薪制,收入变化幅度不会那么剧烈。当地一家县级医院的院长王正凯表示,医院去年的收入比前年下降了5%,今年又比去年下降了6%。院长的薪酬由政府考核发放,因此没有下降,但医务人员的薪酬略有下降。

降薪原因分析

今年6月,市场研究机构华医网发布医疗人才2024年薪资及就业调研报告。调研的29469名医务人员,有57.9%去年薪酬下降,主要是因为绩效奖金降低。前一年是37%的医务人员薪酬下降。

为什么会降薪?多位受访医生认为,是经济和人口大环境、医保控费、医院大修大建三大因素影响的结果。不过去年4月,国家医保局曾发文,DRG导致医疗收入减少,导致医院亏损,这个锅DRG背不动。驳斥了支付方式改革导致医院亏损的说法。上海资深医院管理者李明认为,医生降薪是个大趋势。有的基层医院医生月收入降到两三千,还有些欠发达地区的医院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部分地方的医生兼职开滴滴送外卖。上海的情况还不至于这么严重,但有些医院的医生收入也下降了10%到15%。

李明说,前些年谁会想到医生会降薪,但现在很多新盖的医院里医生比病人都多,哪来的钱发工资?


又不知道各位入冬的第一个姿势是怎么样呢?反正咱们这挺舒服的,震动模式,特玩模式,入定模式,这哥被冷空气吓得不行。起来,赶紧用神机小路的泡芙被褥暖一暖吧。还真暖和了,而且又轻又蓬,这感觉像春天了。可不是,小路他们家一直致力于提升大家的睡感,今年又卷出了新高度。保暖还不够,人家还在琢磨透气,生怕咱们是冬眠党,钻到被窝里给捂着。现在领券可是超底价入手,真的很划算。入冬盖厚被,那是真难受,厚重的翻不了身还捂不热。还得是小路这种三层隔离的,一躺进去就暖暖的,睡得特别舒服。中间的超细纤维加上三维立体结构,还能根据咱们的体温调节温度,而且特别贴身,不漏风,一整晚下来都是暖的。睡久了也不会捂出汗了。我盖了有段时间了,被窝还是香喷喷的。多亏了这吸湿纤维加上莱赛尔纤维,湿气啊,体香啊,都能散出去。被子就不容易被汗给熏黄了,这个好几年都能轻轻松松。A类的面料,里面还额外添加了抗螨抗菌纤维。各位如果想要原皮裸睡也没有什么问题,脏了扔到洗衣机里,转转都行了。你们家是四季分明,那就选四季款,一秒入冬,那就直接冲冬被了。现在领我的券,到手就是底价,很划算。小路也是老品牌了,售后质保一直很OK,放心入。

车企“链结算”方式退场

比亚迪、长城等车企放弃链结算

困扰供应商已久的车企链结算终于有望退场了。多家媒体报道,比亚迪开始放弃敌链,进度有层次,一些供应商近几周陆续收到消息。目前还是点对点沟通,整体上还是保密的。也有供应商反映,针对中小微企业不用了,但是开票额大的供应商还是敌链。长城的长城链也开始取消。

链结算模式的利弊与供应商的担忧

不过有供应商表示,只是从链结算改为商业承兑汇票,还是需要等。供应商更愿意现金结算,商业承兑汇票对比链结算,是换汤不换药。但商业承兑汇票至少有法律保障,更透明可信。还有中小供应商暂未收到更改结算方式的通知。

此前多家车企都自建供应链金融平台,通常对付周期三到六个月。对于车企而言,延长账期等于无形中获得了一笔免息贷款,还能将财务成本转移给产业链上的供应商或者经销商。同时还可以给上下游供应商或者经销商融资借贷,从中产生手续费或者利息,加深车企与上下游企业的绑定。

今年6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实施之后,主流车企承诺账期不超过60天,但是结算方式并未统一改为现金或电汇结算。不少供应商对验收过程拖延等猫腻存有顾虑。


车圈营销乱象

营销乱象被批“遥遥领先,反复洗脑”

车圈营销乱象也是一大顽疾。北京现代副总经理周滨,近日用了四组词32个字形容:遥遥领先,反复洗脑;大字吹牛,小字免责;饥饿营销,订单注水;不抢就没,周榜内卷。

他说,限量饥饿营销加订单注水,制造不抢就没的焦虑。或许有些友商现在了销量周榜内卷力,反而忽略了最核心的本质。

虚假宣传与数据造假

现在的汽车营销多了很多预制菜。活动现场的图片是彩排拍好的,氛围组人员是提前安排好的,甚至连订单的数据也是动过手脚的。这些营销的目的都是为了造势,促成消费者下单。

“准冬测”一词最近就引发热议,但是汽车行业从来没有提说过冬测是在气温10摄氏度的环境里测的。冬测都是在低于零度的气温里测的。行业人士认为,这是在宣传中玩花招,专挑电池状态理想的温度进行所谓测试。独立汽车行业观察人士、著名公共关系专家李一心表示,互联网公司把行业营销理念和方式带到汽车行业,作为一种尝试和创新是没问题的。这前个人化的消费电子产品对真实场景世界依赖不大,独立性很强,协同性要求不高。但汽车是社会协同性要求很高的产品,他们的经验需要修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征求意见

百公里加速限制与踏板误踩抑制

营销造势的浮夸之风盖过了造车的核心本质,接连出现了安全事故、技术缺陷,一步步蚕食着消费者的信任。为推动汽车安全驾驶,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制修订计划,公安部近日完成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对于车企喜欢宣传的百公里加速时间,你规定乘用车每次启动后,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少于5秒的默认状态。不过这类宣传本来也是注水的,比如某热门车型宣称0到百公里的加速时间是1.98秒,但是括号内标注不含起步时间。

条件还要求,纯电动插混载客汽车应具备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

电池安全与门把手设计规范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电池起火备受关注,条件提出纯电动插混汽车应具备能切断动力电路的功能。当车辆在纵向或者横向上150毫秒时间内,有不小于2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变化,或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时,应能自动切断动力电路。对于车长大于等于6米的纯电动插混客车,电池报警后5分钟内,电池箱外部不能起火爆炸。

当前为了推销汽车是移动的家等概念来提升售价,不少新车配置了多个显示屏,可能会造成驾驶员分心,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条件要求,汽车行驶速度超过每小时10公里时,驾驶室前部显示装置应关闭和禁止开启娱乐影像播放和游戏功能。

近期还频频出现了汽车门把手锁死导致的事故。条件要求,乘用车应保证每个乘员至少能从两个不同的车门上下车。每个车门应配置具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外把手。如果是电动式内把手,应同时具备机械应急内把手,并设置醒目的标识。装备电子控制式或自动激活式车门锁止系统的汽车,当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者动力电池发生热事件时,非碰撞侧的车门应自动解锁。在车门处于锁止状态,发生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之后,非碰撞侧的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打开。

驾驶辅助系统新要求

对于驾驶辅助系统,要求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启动之后,通过生物识别或者账号登录,确认驾驶人完成了辅助驾驶系统的使用培训,才能继续行驶。另外还要求,在驾驶辅助系统激活的状态下,车速大于每小时10公里时,应持续监测驾驶人手部是否脱离、视线是否脱离,确认驾驶人是否在执行相应的动态驾驶任务。这或许能让爆火的智驾脱手神器受到限制。


银行直接下场卖房

银行低价直供房源增多

近日,银行低价直供房及资债的话题受到关注,有房子的价格低于市价25%。捡漏的背后是银行正在加速推进房产直售业务。有农行、建行、交行等大行,而地方城商行和农信社挂牌更多。京东资产平台上,2023年兰州银行挂牌直售房产标的1130个,今年增至1779个。吉林银行超过2000个,天津银行近1300个。

京东阿里资产交易平台上,去年上半年以来四川农信系统挂牌房产标的超过2.5万个,辽宁农信系统有1.1万个。这些房产多来自不良贷款处置,原本是企业或者个人的贷款抵押物,因为借款人无法偿还形成了不良债权。

不良资产处置转型与原因

银行要先剥离债权使房产产权清晰,再直接销售实现债权回收。与以往常用的出售债权、司法拍卖存在差异。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过去大体量的不动产多通过各类资产处置平台流转。如今随着对不良资产处置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银行选择主动批量的直接挂牌销售。也反映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策略,正在从传统的2B模式,逐渐转向2B和2C并重。

话说得漂亮,但根据商业银行法,银行取得的抵债房产需在两年内处置完毕,最长不超过三年。为了避免监管处罚,也得加速变现。同时现在法拍房越来越多,很多法院不受理了,而法拍房的折价率高,为了多回收点,也倒逼银行转向直接处置。尤其是在当下的房地产调整期,银行需要提高债权回收率。

银行直售房产的优势与风险

为了加速变现,银行直供房源通常以低于市场价成交。交易安全方面,业内人士认为,与法拍房相比,银行直供房产权清晰,交易对手直接是银行,有效规避了民间借贷、长期租约等潜在隐患。

开源证券研报显示,2025年中报上市银行按揭不良整体上行,部分银行上行幅度超20BP。但由于抵押品充足,同时利率调降大幅缓解了居民端还款压力,降低了房贷客户违约概率。因此当前按揭不良率绝对水平在各类零售贷款中仍然最低,风险仍处于可控区间。不过按照日本新兴福的经验,一边是银行系统亲子下场卖房,一边是税务系统连年扩招,是不是房地产税要来了呢?


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

中央要求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四中全会通过的“155”规划建议定调,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但在大力提振消费章节还有一句,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

中国房地产报8日就此发表社评,清理楼市不合理政策,不止要快一点。要统筹住房消费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需要继续加力做好两件事。一是清理住房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扩大消费。二是通过增量政策激活市场。建议北京、上海、深圳和三亚等还有限购措施的城市,可以择机全域放开限购。

地方政府放开限购的建议

房地产行业继续缩表。广发证券近日发布房地产行业2025年三季报总结,A股33家样本房企总资产规模7.7万亿,同比下降11%。较2024全年10.4%的降幅进一步扩大。

房地产行业整体缩表与债务重组

研报选取了6家央企、20家地方国企与7家民企,已退市企业均未纳入。由于样本以相对稳健的央国企为主,行业整体实际情况可能比研报展示的更严峻。

土地市场上,百强房企拿地表现持续优于去年同期。中指研究院数据,百强企业前10个月拿地7838亿,同比增长26.4%,仍以央国企为主。但部分民企投资意愿有所提升,有18家民企进入拿地金额百强,较去年底增加了8家。民企拿地金额占比12.4%,较去年底提升了4.6个百分点。

房企化险方面,头部民营房企碧桂园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5日获债权人高票支持。共涉及债务规模约1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70亿。涵盖受纽约法、英国法及香港法管辖的34笔债务。如果足额认购,本息可压降至1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40亿。融资成本大幅降至1%至2.5%,平均年限超6.5年。碧桂园有望确认最高约700亿的重组收益。

万科日前再获深铁集团不超16.66亿的借款用于还债。今年深铁累计输血超过306亿。房企今年债务重组提速,有21家出险房企的债务重组或重整获债权人批准。化债总规模约1.2万亿,而这些房企有息负债总额近2万亿。重组后企业短期偿债压力大幅减轻。

境外债重组呈现三大趋势:削债比例提高,展期时间延长,票息率下降。相较而言,境内债务重组进展缓慢。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我们周六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