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高见】卫星产业“福特时刻”:星链工厂给全球同行一点震撼

解析星链工厂细节。星链设计不能按照传统卫星来理解,这首先是个生产线管理项目。

20XX年X月X日星期X,欢迎收看第XXX期高见。

今年8月与10月,V2版星舰完成最后两次试飞。SpaceX直播两次试飞时,都在火箭点火之前播放了先导资料片。其中8月资料片首次详细披露了星链工厂内部画面,10月资料片展示了星链V1到V3版模型对比。资料片隐含信息量非常大。

截至今年8月,星链全球用户已经超过700万。过去几年,星链的经济、军事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此前网络上对星链的讨论,着重于用户端功能。现在有了新资料片,因此本期节目我将尝试换个视角,在卫星产业层面上对星链项目进行解析。

在解析星链资料片细节之前,我们先大致回顾一下星链项目的时间表。2014年10月,猎鹰9号距离首次成功回收还有一年多,火箭频繁在着陆阶段爆炸。有媒体发现,领英上有几个在西雅图的前微软工程师加入了SpaceX。这说明SpaceX在西雅图开设了办事处。2015年1月,马斯克正式宣布,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地区雷德蒙德设立办公室,准备招1000名员工造卫星。媒体追踪到,SpaceX这个办公室是在雷德蒙德商务园区,租了一栋不起眼的两层办公楼。几天后,马斯克在西雅图费舍尔展馆的私人活动中,介绍了西雅图办公室要做什么。马斯克说他准备花100亿美金,建设一个4000颗卫星组成的巨型通讯星座。不差钱的谷歌宣布准备投10亿美金让马斯克试试。当时全世界普遍认为,一星计划已经充分证明了商业通讯星座行不通,而且4000颗卫星这个数字太惊悚,接近人类航天史发射总规模。结论是,马斯克又在吹牛。这个负面评价一直延续了好几年。

2016年11月,在猎鹰9号成功回收一年后,SpaceX正式向FCC申请4425颗卫星星座的发射运营许可。2017年,SpaceX扩建了星链基地,在2018年2月发射了两颗星链验证星。一个月后,FCC正式下发星座许可,并在2018年11月进一步批准了7518颗星链组成的低轨星座计划。2019年5月,星链首批60颗卫星发射组网。这時候猎鹰9号已经成熟运营。舆论上不再质疑马斯克有没有能力发射几千颗卫星,但还是不太相信星链的商业可行性。到了2020年,星链工厂已经具备每月制造120颗卫星的产能,单星成本压缩到50万美元。2021年初,SpaceX租下了雷德蒙德园区再建厂房,用于扩大星链卫星的制造与测试规模。同年9月,具备星间激光链路的星链V1.5首批卫星入轨。同时星链基地还进一步迭代产线,形成了多厂房分工协作体系。之后半年,随着星链V1.5组网规模不断扩大,迅速在俄乌战争中发力。一方面用星间链路延伸战地服务范围,另一方面使俄军针对单星的传统干扰手段失效,最终促成了乌军秋季反攻。

2022年,SpaceX一边向FCC提交星座修改方案,另一方面启动了卫星直连手机项目。2023年2月,SpaceX开始组网星链V2 Mini。2024年初,开始组网直连手机的星链V2 D2C。今年8月星舰试飞,首次在轨分发了星链V3模拟器,公布了星链V2 Mini生产线。这意味着星链V2 Mini生产线已经进入淘汰倒计时。星链基地正在开发调试V3产线。截至目前,整个星链星座累计发射卫星超过1万颗,其中8821颗在轨运行。仅在今年前十个月,星链就完成了100次发射组网。这种碾压世界的卫星批量生产发射活动,必然在产品底层逻辑上就与传统卫星行业截然不同。SpaceX公布的星链工厂资料片,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接下来我们看资料片细节。

收集资料耗费时间,往往一坐就是半天。腰酸、腿疼、肩膀硬,都成了家常便饭。多亏有妙界肩颈按摩仪助我缓解放松,它哪哪都能按,护颈更专业。按摩放松加上热灸舒缓,双效合一。按个十来分钟,浑身都舒缓有劲。一次次线下真实体验,为妙界攒出了好口碑。肩颈经常感到不适的朋友,我建议趁着双十一大促,超底入手一台,将身体保养起来。妙界是我用过最像人手的按摩仪,尤其是这升级的大师模式,能掐准脖颈揉捏穴位,放松后颈筋骨,提按斜方肌,舒缓僵硬的肌肉。手法细腻,抓按身后,搭配艾灸探技术,用热力渗透,去湿去寒。我用了几个月,肩膀像卸下了重担,舒畅无比。大家工作学习一座八个小时,时间一长,肩颈腰背都要闹情绪。真要得了颈椎病,钱包身体都跟着遭殃。日常护颈要趁早,预防才是硬道理。妙界配置高,用料实诚不敷衍,比去按摩店省时省力省钱。背后一扣随心按,四种模式任意选,不仅能阻止驼背,还能揉腰按腿。一台按摩仪全家适用,非常方便。妙界按摩仪全网销量百万,是按摩类top1。使用省心又安心。现在双十一开始了,领我的专属券,超底价就能入手,品质和售后双重保险。一年内有问题还能免费换新,自用送礼,买它就对了。

资料片是碎片化镜头拼凑的,前后镜头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从卫星布局特征看,资料片拍摄的是星链V2 Mini生产线。第一个关键镜头,也是整个资料片中最重要的镜头,出现在星链在轨分发场景之后。镜头从堆叠的星链卫星之间划过,光影关系上很容易让观众误以为这是在轨分发时的画面。但仔细看就能发现,这个镜头中的卫星没有折叠的太阳翼,画面是卫星装配过程中堆放在货架上的场景,光源是灯光。从画面细节也能看出,整个卫星主体结构使用的是铝合金型材和钣金件。

热控方面,星链不仅没有装热管,连热敏电阻和加热带都没有贴,全靠被动散热。分系统方面,星链卫星没有独立的星载计算机、电源盒以及独立拆分的通讯单机,而是将计算、电源管理分散到不同模块,将通信整合称标准平板。这极大简化了卫星总装工艺流程。这些设计对传统卫星设计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我不是说星链卫星的设计有多可靠,恰恰相反,这种设计相比较于传统卫星来说过于大胆,或者说过于潦草,完全是量产电子消费品的套路。

结构方面,如果把星链放到传统航天任务当中,卫星很可能在震动、力学测试环节就散架了。测试条件苛刻,很大程度上就是火箭发射服务商为了免责,对载荷端提出了冗余条件。SpaceX因为自身打通了全链条,所以不同部门能够在马斯克压力下挤出不必要的冗余。因此星链卫星才能用简洁结构工艺,大幅压缩结构件制造成本。

热控方面,传统卫星设计要高保障、高冗余,从而确保高成本载荷能够万无一失。在责任压力下,卫星设计管理必然出现部门墙。做热控时,恨不得把每个设备都配成独立调温能力,在卫星内部贴满电阻与加热片。卫星总装时,热控动不动就要扯出几百根线,而且只能手工操作。为了防止装错,通常要先贴装,之后再把线路一根根捋出来,然后再进行焊接。这就导致热控布线,几乎是传统卫星总装阶段成本最高、最耗时的环节。

然而低轨卫星绕飞周期一般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每天要在光影区反复穿行十几次,热控条件并不苛刻。做热管理模拟时,完全可以穷举出卫星一年所有轨道的这条件,算出哪圈最热,哪圈最冷,依次作为热控设计的上下界限。在此基础上,星链卫星只需要计算出每个部件的发射功率,配套对应功率的散热面,就能将热控成本压低到极限。SpaceX能够打破部门墙,在卫星结构与热控设计上推倒重来,那自然也就能取消传统卫星的分系统概念,搞模块化拼装。

作为对照,国内此前也有公司做了刀片式卫星,但除了形状上跟星链相似,剩下的全都是传统设计套路。只是把传统T形卫星拍扁了,不仅使用高成本压铸工艺来实验复杂铝合金结构,还布置了热管主动对流,分系统也完全是按照传统卫星设计来做的。这样造出来的卫星,产品质量上实在是太好了,好到不可能做成巨型星座,生产成本与工艺节拍都令人感动。这说明国内卫星企业不仅无法对外让火箭公司妥协,甚至也没法对内让不同部门妥协。

我们继续看资料片。下一个镜头是星链基地建筑物,编号SE07,应该是星链测控与办公楼。再之后的几个镜头是星链KU天线背部的PCB板生产工艺。这里面有个细节,可以看到PCB板上有一些凸起的小柱,这是PCB板用来与星链结构板金件固定的卡扣式铆钉。这在前面的关键镜头中也能看到。传统卫星一般是手动拧螺栓固定,星链改成卡扣式固定,也是为了简化PCB板测试与总装流程。

之后是星链激光通信器特写。激光通信器在轨服务期间摇头,以及在车间货架上摆放的镜头。星链激光通信器使用了常见的两轴转台,但这里有个细节,激光器外部做了抛光处理,这是为了增加散热能力,而且其中一个面还贴了层薄膜,薄膜上打了密集的透气孔,防止卫星升空阶段因为减压造成内侧气泡膨胀,将薄膜胀破。星链为了增强散热能力,在结构上喷涂了白漆,而激光器在散热功率满足计算的情况下,为了节省成本连白漆都没有喷涂。

接下来是微波暗示中的星链KU天线。这是天线交付总装前,接电测试射频特性。之后的特写是总装阶段的KU天线。可以看到,天线朝向地球一侧的表面,有一片近似圆形的凸起,这才是天线阵子所在区域,而且能明显看到透气孔,说明阵子表面还贴了一层薄膜,同时满足透波散热功能并抑制静电积累。之所以没有在整个平板模块上铺满天线阵子,应该也是散热计算的结果。因为这部分天线背面是PCB板和卫星板金面,天线只能对地球散热,而地球的热辐射量比较大,这会增加天线散热难度,平均每平米散热功率不到400瓦。多出来的四个角,也是用来增强散热的。

下一个镜头是组装完天线的卫星。可以看到,KU天线模块在外侧有预留插槽,但没有接线。星链天线模块在两侧对称预留了同样的接线口,这是为了组装方便。因为卫星总线是从中间走的,会分别就近向两侧天线接线。如果天线模块只在单侧预留接口,就会导致天线模块变成两个镜向的规格,会降低卫星总装节拍。此外还能看到,星链卫星上一层会反射下一层的标志,其中有一个倒影标志就是Roster。这是指明电推进器件方向,防止器件安装时出现方向错误。

再之后是完成总装的星链卫星进行堆叠的画面。可以看到,整个卫星布局清晰而紧凑,各大器件接口清晰,在极限利用整流罩空间的同时,也没有给卫星总装工序增加负担。按照相关工程师介绍,星链V2 Mini的产能已经达到每周70颗,平均每天10颗。前面提到,五年前星链V1产能是每月120颗。星链V2 Mini的尺寸照V1翻倍,每月生产300颗,实际产能等效于V1阶段的五倍。

接下来是星链太阳翼电池片特写。从减反膜特徵来看,这应该是单晶硅电池。单晶硅电池不耐辐照,用到航天器上还要加上一两百微米厚的掺杂玻璃盖板,发电效率偏低,使用寿命也短。传统卫星太阳翼常用三结砷化镓电池,发电效率比单晶硅电池高出十个百分点,而且抗辐照性能好。缺点就是贵,每平米差不多要20万。换成单晶硅电池,成本能压缩到差不多2万一平。低轨卫星在轨寿命短,用耗材思路采用单晶硅电池,才能实现全群成本效益最优。

8月资料片的剩余镜头,值得说的细节不多了。10月资料片中关于星链卫星的画面很短,只是对比了一下三代星链卫星模型。V3卫星,不论是主体尺寸还是太阳翼面积,都差不多是V2的两倍,说明功能指标相当于两倍的V2。演示模型比较粗糙,但还是能看出些细节问题。V3尺寸、重量都照V2成倍放大,按理说应该配配更大的自控飞轮,但在模型上看不到。这说明V3有可能采用了控制力矩陀螺,原因很可能是飞轮体积太大,影响堆叠,影响星舰上面级的载荷舱空间利用率。

梳理完资料片细节,我们重新回到卫星产业视角,就能发现星链与传统航天系是完全不同的产品逻辑。星链卫星并没有在原理或技术上实现飞跃式进步,恰恰相反,从单星角度看,星链卫星充满了凑合。国内主要卫星制造商都能做出技术指标、安全性能大幅领先的卫星。然而问题也正出在这里。单一卫星项目不用太在乎某个工艺的成本与操作难度,所以愿意通过复杂设计与手工装配环节来提升卫星性能。而星链的每个过渡信号要生产几千颗,卫星设计的每一处调整影响都会放大几千倍。所以从一开始就要考虑流水线作业,要考虑经济效益,不能用传统卫星项目来理解。说白了,星链设计的不是卫星,而是生产线。在确保卫星基本功能与生存能力的情况下,一切都要优先服务于生产线指标,比如成本、工艺复杂度、节拍、质量控制。

这就好像一个多世纪前的福特T型车一样,但论汽车性能、美观程度,T型车比同时代的手工小批量生产的奢侈品汽车要差很多。而且T型车为了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维护成本,将零部件普系化,实现零件通用互换,并开发了移动装配线。结果就是,T型车单车指标向后退了一步,产业效率向前进了十步,把汽车从工艺品变成了工业品。

最近几年,国内陆续落地了不少卫星产业园项目,宣称产能从年产一两百颗到1000颗不等。国内这些项目,此前还能找个理由解释一下,比如万一接下来两年国内火箭运力大幅增长,卫星产能容易跟不上,为此要提前准备好厂房设施。但现在星链仅用了一个园区,几座不大的厂房,就实现了碾压全世界的卫星产能。这说明厂房面积不代表产能,关键看生产节拍。恐怕未来某些产业园项目要变成景观工程了。

好,本期节目到此结束,感谢各位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