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高见】轨道空间碎片,影响有多大?

最近两年,空间碎片问题关注度日益提升。接下来随着中美巨型星座不断建设,空间碎片影响还会被进一步放大。但抛开轨道特征谈碎片影响,就和抛开剂量谈毒性一样。本期我们对空间碎片问题进行粗浅梳理。

2013年,电影《地心引力》上映。电影中,主角在轨维修哈勃望远镜,结果赶上了俄罗斯反卫星试验。碎片云先后摧毁了航天飞机、哈勃望远镜、国际空间站。主角历经几次生死危机,进入了天宫空间站,利用神舟飞船返回地球。

科幻电影在细节上有科学硬伤,这很正常,毕竟是以讲故事为主。但《地心引力》的科学硬伤,不仅仅是细节问题,连整个故事架构都是错的。

《地心引力》的创作题材源于凯斯勒综合症,也叫凯斯勒级联效应。这个概念源于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凯斯勒在197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指的是随着近地轨道物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碰撞产生的空间碎片将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更多的二次撞击。

在电影《地心引力》当中,反卫星试验制造的碎片云,在短短几小时内就导致了350公里到600公里轨道空间的普遍碰撞灾难。这种像链式反应一样的碰撞灾难已经违反物理规律了。是把碎片密度和分布范围夸大了几个数量级,同时又将碰撞时间缩短了几个数量级。

过去两年,星链在俄乌战争中充分展现了军事潜力。对于这种几万颗卫星组成的巨型星座,传统反卫星手段几乎不起作用。于是就有网友脑洞,说真爆发战争了,大不了往轨道上撒钢珠,大家都别用。这很可能就是被电影《地心引力》给误导了。

现实中,即便出现了凯斯勒综合症,也会是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是会在几十年到几百年的时间里,不断增加轨道的碰撞事故概率,降低卫星在轨期间的生存率。这个时间尺度,对于战争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如果想在战争状态下,针对星链的不同轨道层、几十个轨道面、几千颗卫星发射动能碎片,迅速击毁星链星座,那意味着要在短期内组织几百次发射任务,连SpaceX自己都做不到。

看上去空间碎片的问题,似乎远不如电影中那么严重。但经过时间积累,越来越多的空间碎片,会导致近地轨道资源持续退化,比一次集中爆发的危机更严重。如果说《地心引力》描述的是一场泥石流冲毁了农田,那现实中的空间碎片问题,就是持续土壤沙漠化。

在悲观预期情境下,几十年后,近地空间卫星在寿命期间内的生存率可能只有50%。未来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空间碎片并不会将人类困在地球上。这是因为中高轨道任务与地外天体探测任务,会迅速穿过近地空间,不太受碎片影响。但凯斯勒综合症,会导致近地空间开发的经济成本大幅上升,甚至会,让近地轨道不再具备商业利用价值。

最近几年,随着立方星与巨型星座浪潮的兴起,近地空间的平轨资源迅速走向挤兑,凯斯勒综合症正在加速到来。接下来,我们详细梳理空间碎片问题的现状、危害,盘点空间碎片的监测、防护、清理措施,探讨未来空间碎片治理的前景。

根据欧空局最新数据,截至今年9月21日,全世界累计发射了23770颗卫星入轨。其中有15880颗卫星在轨,12900颗卫星在运行。在轨运行卫星中,超过8400颗是这几年发射的星链。目前在轨物体总质量超过15100吨。在轨破裂、碰撞、爆炸、解体事件已经发生了超过650次。空间碎片数量方面,估算超过10厘米的大碎片有54000个,1到10厘米的危险碎片有120万个,1毫米到1厘米的小碎片有1.4亿个。

这一亿多块大小不同的空间碎片,有几个主要来源。比如失效的航天器、火箭体残骸、任务过程中的碎片,以及碰撞、爆炸产生的碎片。由于不同轨道上的航天器数量不同、任务目的不同,产生的空间碎片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分布特征。

随着这几年低轨巨型星座组网,2000公里以内的近地轨道空间正在迅速变得拥挤。目前已经有上万在运行或者废弃的航天器,而且每年还在以数以千计的速度增加。低轨卫星飞行速度快,接近第一宇宙速度,撞击的相对速度平均能达到10公里每秒,空间碎片问题最严重。

近地轨道中有一类特殊轨道叫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通常在500到1000公里,轨道倾角在98度左右,是一种近极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可以利用地球扁率引力梯度差带来的摄动力,使轨道每天向东进动约一度。卫星能够在每天相同时间飞越相同的星下点,使卫星在对地观测时有稳定的光照角度。因此,对地光学遥感观测通常采用太阳同步轨道。

目前全世界有近千颗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每年新增数量超过150颗。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集中在特定的轨道层,而且是近极地轨道。因此卫星在极地交汇点附近的碰撞概率也在上升。从目前空间碎片轨道倾角分布统计来看,太阳同步轨道的集中度最高。

高度在2000到35800公里范围内的是中地球轨道。处于这一区域的卫星,要用上万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轨道自然衰减。中地球轨道覆盖了范艾伦辐射带的内圈。辐射带内高能粒子多,影响卫星寿命,所以卫星轨道通常会规避辐射带。中地球轨道的卫星,主要分布在2万公里左右的轨道高度上,以导航星座为主,比如GPS、北斗、伽利略、格洛纳斯。目前活跃的卫星总数不到200颗,碎片碰撞风险较低。

中地球轨道之外的常用轨道是地球同步轨道。轨道覆盖了3.5万到3.6万公里高度,覆盖了8度左右的倾角范围。其中倾角和偏心率均为零的重圆轨道是地球静止轨道,高度35786公里。地球同步轨道目前有800多颗卫星,每年新增20多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密度低,卫星绕飞速度也较低,大约每秒3公里,而且都是顺行,碰撞风险也较低。地球同步轨道由于高度较高,通信频率较低,所以有较为严格的轨道槽管理,轨位资源固定。地球同步轨道很早就实现了轨位循环利用,废弃卫星会在寿命到期后,利用剩余燃料将卫星向外推200公里,进入坟墓轨道。

除了上述这些轨道,其余轨道的卫星数量都比较少,比如横跨2000公里到4万公里的大椭圆轨道,总计卫星只有几十颗,不需要太担心空间碎片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中高轨道的卫星碰撞风险较低,问题集中在近地轨道。在已编目的空间碎片中,低轨区域占据了四分之三。而低轨范围内不同高度的空间碎片,对空间资源的污染持续时间也不同。

空间碎片受到外层散逸大气影响,轨道高度会逐步衰减,回到到大气层内。一般来说,航天器或者空间碎片的面积质量比越高,近地点远地点越低,离轨就越快。在被动离轨情况下,500公里轨道高度的卫星,通常能在7年内离轨,进入大气层并烧毁。但随着轨道高度升高,大气阻力会迅速减少,被动离轨时间会指数级增加。600公里近圆轨道的卫星要花25年才能被动离轨,800到900公里轨道要花几百年,1000公里以上的甚至要花几千年。在这个背景下,回顾最近十几年的空间碎片事件,才能搞清楚不同事件的危害程度。

在2010年之前,空间碎片有过两次激增。除此之外,总体上维持的线性增长。这两次碎片激增,分别对应了2007年的中国反卫星试验,以及2009年的卫星碰撞事件。

2007年1月11日,一枚红旗19反卫星导弹,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用动能弹头击毁了废弃的气象卫星风云一号C星,直接新增可跟踪大碎片3440个,将美国空间监视网的编目容量扩增了30%,至今还有2000多个大碎片在绕地球飞行。

2009年2月10日,美国商业通信卫星铱星33号星,与俄罗斯航天部队失效卫星宇宙2251,在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上空发生碰撞,产生了2300多个大碎片,至今仍然有1600多个碎片在绕地球飞行。

2007年的反卫星试验是主动制造了较高轨道碎片,遭到国际普遍批评。当然,有人会出于朴素的爱国情怀,拿各国反卫星试验举例,以此来论证2007年的试验没什么大不了。但抛开轨道特征谈碎片影响,就和抛开剂量谈毒性差不多。

2007年风云一号C星被击毁时,轨道高度863公里。2009年美俄卫星碰撞事故发生时,轨道高度776公里。这两起空间碎片事件,不仅仅是碎片数量多,更关键的是轨道高度较高,带来的持续影响也更严重。

自1959年以来,全世界反卫星试验总共产生了6700多块可追踪碎片,其中3000多块仍在轨道上运行,2000多块就来自风云一号C星。在中国反卫星试验一年后,美国海军也开展了一次反卫星试验。从伊利湖号巡洋舰发射的一枚标准3,击毁了一颗失效侦察卫星,制造了175个大碎片。但这枚卫星的轨道高度不到400公里。印度在2019年也开战了一次反卫星试验,制造了130个大碎片,卫星轨道300公里。

前面提到,空间物体被动离轨时间,会随着轨道高度增加而指数化增加。三四百公里轨道高度的碎片,只需要几个月到一年多就能完成离轨再入。美国和印度这两次反卫星试验造成的碎片,很快都脱离了轨道。而七八百公里以上高度的碎片,离轨要花几十甚至几百年。

中国在2007年反卫星试验后,没有再开展过这么高轨道的反卫星试验。后续试验,主要是临近大气层的中段反导,以及卫星机动变轨接近目标,测试共轨反卫星能力。反卫星试验属于主动制造空间碎片,所以会遭受业内批判。从绝对数量上看,反卫星试验导致的碎片,只占空间碎片的一小部分。

在轨航天器要考虑热管理,小伙伴们在地面上过冬也一样。想要身暖不打颤,必须整上小鹿泡芙被Pro试试看。它盖着又暖又软,还特蓬松,翻身更是丝滑,毫无压力。Pro版吸湿透气双升级,爱出汗出油的大老爷们盖着也不闷,而且性价比超级高。现在天气转凉了,大家可以背上一条。我之前盖的被子,是那种压得很沉,翻不动身不说,还捂不热。现在小鹿泡芙被Pro设计了三层隔离,含精量满满,远红外发热面料上下夹击,钻进被窝就是热乎的。中间超细纤维,加三维立体结构,能牢牢锁住热量。蓬松度堪比羽绒被,贴身还不漏风。这款被子还升级了吸湿纤维与莱赛尔纤维,能把水汽快速排出。一觉醒来,被窝干爽不黏腻,不会像老年被那样,睡久了会发黄有异味。而且小鹿泡芙被Pro用的还是7A级抗菌的A类面料,增加了控敏抗菌纤维,裸睡也很安心。内心还做了横缝固定,怎么睡都不跑棉。脏了,直接用洗衣机洗完一甩,就又跟新的一样,省事又省心。现在双11已经开始,评论区领券叠加大促,到手就是全年最底价。两年内有问题能免费换新。天气不冷的选四季款,一秒入冬的直接选冬被,还有三种厚度和尺寸可以调,真的物超所值。大家速冲,早买早享受。

目前被美国空间监视网编目的碎片有42646个,绝大多数都不是主动制造的碎片。航天器电池爆炸、燃料泄漏、卫星遭受撞击、甚至是漆面脱落,都会制造碎片。目前平均每年都会出现10次以上的意外碎片事件。

举例来说,2021年3月18日,中国云海一号02星发生部分解体,事后确认是被俄罗斯1996年发射的宇宙2333号卫星的一块碎片击中,总共产生了37块碎片。云海一号02星部分解体后,可能发生了太阳翼受损,电量降低,卫星进入了自我保护模式。之后历经多次修复调试,到2022年初才再次恢复工作。

去年6月27日,俄罗斯资源P1遥感卫星在轨爆炸解体,产生了250多块大碎片。俄罗斯遥感卫星大量沿用了苏联时期的构型和技术。光学组件很难压缩体积。最后资源P1的卫星,用6吨重量的载荷,在400多公里轨道高度上才实现了一米分辨率。而作为对比,国内吉林一号光学卫星用几百公斤的质量,就能在更高轨道上实现亚米级分辨率。

网络上有种说法,说俄罗斯资源P1的卫星,还在用电解电容这类不耐真空元件,所以光学仪器后端电路要在一个大气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为此,就要加装一个巨大的加压舱。卫星要配置更大的燃料舱来实现在轨机动。我一开始还觉得有点匪夷所思,毕竟钽电容不难买,没必要继续用电解电容。但俄语资料比较封闭,不太好查。所以我拜托朋友专门去问了俄罗斯航天专家,还真得到了肯定答复。苏联与俄罗斯航天器,确实在很长时间里都配套了一个加压舱。技术路线可以一直追溯到当年苏联将东方号飞船改造成侦察卫星。

俄罗斯资源P1卫星在2021年报废,但庞大的加压舱与燃料舱,就导致卫星很难钝化处理。合理推测,这就是资源P1卫星爆炸解体的主要原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苏联与俄罗斯的卫星经常爆炸。

国内千帆星座从去年开始组网。8月6日,长征六甲遥21火箭将千帆星座的首批卫星送入轨道。结果火箭末级钝化失败,解体产生了60多块碎片。后续跟踪观测,发现碎片数量超过了700个。这是长征六甲第三次末级钝化失败。之前在2022年11月12日,发射云海三号01星,在2024年7月5日发射天绘五号02组卫星,都分别制造了几百块碎片。云海三号轨道高度非常低,远地点只有305公里,碎片的问题不大。天绘五号02组卫星轨道高度约600公里,碎片起码要影响十几年。而千帆星座首批卫星轨道高度819公里,火箭末级也是在约800公里轨道高度解体。因此碎片会在轨道上停留超过几十年,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千帆星座的后续运行。

长征六甲末级频繁钝化失败,一个可能原因,就是前几年换装的高压锂电池又引患。

去年9月6日,美国2018年发射的宇宙神五号半人马上面级在轨解体,产生了40多块碎片。这次解体的半人马上面级,是位于近地点7634公里,远地点34953公里的椭圆轨道。而且这是半人马上面级的第四次解体,都发生在这种椭圆轨道。长征六甲末级解体,遭到很多负面评价。这次美国火箭末级解体,立刻有自媒体起了个有情绪的标题,炒作中国的这下不说了。但这种椭圆轨道远离卫星区域,轨道上基本都是高轨发射任务抛弃的永久废弃物,所以反而没什么影响。我们可以批判美国人的火箭上面级钝化能力不过关,但没必要抛开轨道特征谈后果。

去年10月21日,美国波音制造的通信卫星Intersat33E,在地球静止轨道上解体。后续跟踪观测,发现了超过500个碎片。之前同系列的29E卫星在2019年也发生了解体。两次解体事件,都被解释成微流星体撞击,或者太阳活动加剧引发线路故障,这些意外因素。但这次解体的33E卫星,在2016年发射后不久,就出现了推进系统故障,导致推进剂过量使用,缩短了三年半的使用寿命。推进系统贮箱、气瓶这类压力容器,以及配套电池,都可能在过温过压条件下爆炸。考虑到波音这几年的表现,不能排除卫星解体的真实原因是技术故障。

地球同步轨道的碎片,会在地球和月球引力作用下,逐渐漂移扩散。碎片云会在轨道上永久漂浮。拉长时间线来看,必然会威胁到同步轨道上的其他航天器。好在同步轨道空间范围大,卫星数量少,而且相对速度低,只要保持对固定轨道槽的密切监视,碎片风险不会比近地轨道大。

目前低轨空间碎片威胁最大,而且碎片集中在700到1200公里高度。全球在建的几个巨型星座,恰好又都在这一高度规划的轨道层。现在哪怕全世界停止航天发射活动,轨道上的碎片也会持续增加。随着各大星座陆续组网,碰撞概率与碎片风险会指数化上升。几年前,关于空间碎片的模型测算,结论还是近地空间轨位饱和,要等30年。凯斯勒综合症会在70年后发生。从目前情况看,轨位可能在十几年内就会饱和。凯斯勒综合症已经是一代人时间内的威胁了。

想要判断凯斯勒综合症还有多久会发生,就要估算低轨空间的轨位极限容量。过去十几年,不同测算模型给出了几个评估值,少的说能容纳五六万颗,多的说能容纳十万颗。去年最新的模型评估,结论是最大在轨卫星数量阈值,约7.2万颗。理论上,如果全球形成统一的在轨链条机制,卫星都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变轨避让,轨道容量还能再提升几十倍。但眼下显然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近地空间开发原则是先到先得。但随着星链时代到来,卫星服务商在ITU申报的星座规模早就超出了容纳上限。随着巨型星座持续组网,未来ITU肯定会出台更严格的管理措施,限定近地轨道的卫星规模。组网能力更强的公司,会因此锁定先发优势。与此同时,卫星寿命到期后的管理要求也会更高,让报废卫星尽快腾出轨位资源,减少制造碎片的概率。对应的钝化、离轨措施也要更可靠、更高效。

过去,近地轨道卫星一般要求在寿命到期后25年内离轨。2022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出台新规,要求卫星运营商在五年内实现近地轨道卫星离轨。国内眼下最紧迫的任务是航天运力怕指数。但随着国内星座组网规模扩大,很快也会出台类似的离轨要求。这考验的就不再仅仅是国内火箭制造商,更要考验卫星制造商的经营效率。目前国内卫星平均每公斤的研制成本要20万,比星链贵出一个数量级。未来再加上更高的离轨标准,对相关部件的技术水平、批生产质量稳定性,也会提出更高要求,会相应进一步抬升卫星产业的成本门槛。

离轨还是卫星报废后的处理。随着近地轨道空间越来越拥挤,碎片不断增涨,卫星更需要考虑的是提高寿命期内的在轨生存能力。空间碎片以平均每秒10公里的相对速度撞击卫星,产生的瞬时高压是航天器材料屈服强度的几十几百倍,会击穿航天器表面,破坏航天器内部器件和系统。前面提到,空间碎片按数量算,绝大多数都是毫米级的小碎片,数量有1亿多。1毫米以上的小碎片撞击,会导致卫星部件、子系统功能损失或失效。卫星长期在轨运行,遭遇1毫米以下小碎片撞击是大概率事件。

NASA为了实测空间碎片影响,专门发射过长期暴露装置,暴露面积130平,在286公里到400公里轨道高度飞行了近六年。结果发现撞击坑3.4万个,其中0.5毫米以上的撞击坑5000个。2014年,NASA公布过哈勃望远镜遭受碎片撞击的数据。太阳翼在八年内出现了6000多个微小撞击坑,有150个击穿的撞击孔。毫米级小碎片几乎无法被监测,卫星只能选择加强被动防护。地面研究航天器防护措施,通常是用二级轻气炮发射高速动能弹丸来模拟碎片撞击。我国二级轻气炮目前弹丸发射速度能达到8公里每秒,未来还要开发发射速度更快的三级轻气炮。我国之前开发了填充玄武岩加芳纶的先进防护结构,用在了空间站上,同等重量下比传统的微孔结构防护能力提高了50%以上。

毫米级小碎片撞击导致的航天器损伤相对较轻,还可以被动防护。厘米级以上的碎片,能直接引起航天器严重损坏,甚至爆炸解体,几乎没有什么有效防护措施,只能靠加强监测,尽量让卫星主动规避。目前监测能力最强的是美国太空军40部的空间监视网,在全球有30多个站点,天区覆盖能力最强,而且还在建设天基监测星座。但美国空间监视网也只能确保跟踪监测10厘米以上的大碎片。要等未来不断升级扩充设施,才能在400公里轨道高度监测厘米级碎片。

此外,俄罗斯还牵头18个国家,组建了国际科学光学网。望远镜数量比较多,更擅长跟踪升空目标。最近几年,我国也对标美国太空军,建设了自己的空间监视网,空间碎片编目规模也在迅速向美国接近。

毫米级小碎片靠被动防护,10厘米以上的大碎片靠监测来主动避让。夹在中间的100多万块厘米级碎片,难以被跟踪监测,危险系数最高。碎片尺寸越小,越难以被观测到。碎片在轨道上翻滚运动,往往几十个小时,才能获得一个很短的观测弧段,数据获取频率只有几赫兹。与此同时,碎片体积质量小,更容易受到复杂环境扰动。碎片材质形状会直接影响在轨道上的阻力。此外,地球引力摄动、观测误差,都会进一步放大碎片监测跟踪的不确定性。这只导致很多危险碎片,即便被偶尔发现,也无法算出足够精准的轨道,不能列入监测编目。不精确的计算预测,无法指导卫星机动规避。按照发散的计算结果去指导大量卫星频繁做无效规避,就会迅速消耗卫星的在轨寿命,得不偿失。这就想地震预报一样,频繁误报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

现在中国正在紧跟美国,组网自己的巨型星座,需要更先进的空间监测设备。接下来国内会陆续建设电磁篱笆、KO频段雷达、光电雷达和高精度激光雷达,优化轨道算法,逐步实现在近地轨道范围内监测覆盖厘米级碎片。

另一方面,巨型星座也要加强主动避让能力。传统航天器还会按次数来计算在轨机动。在巨型星座时代,卫星几乎要持续进行机动避让。因此,巨型星座卫星要使用更高效、更便宜的电推系统。高效廉价电推,可以让卫星实现常态化在轨机动,从而在越来越拥挤的轨道上延长寿命,顺便还能实现报废后快速离轨。

过去电推常用工质是氙气,每公斤成本5到10万美元。目前星链2.0 mini使用的是廉价氩气电推,在2.1公斤自重的情况下推力达到170毫牛,每公斤工质成本只需要不到1000块人民币。从去年开始组网的千帆星座,使用的还是氙气工质。未来国内商业星座,也会逐步换装国内氩气电推。

通过加强空间监测能力,加强卫星自主规避能力,可以在接下来的巨型星座时代,解决一部分的碎片问题,但仍然无法消除由政治壁垒带来的碰撞风险。目前中俄监测网络无法覆盖北美,美国的监测网络也同样无法覆盖中俄,彼此都有盲区。而且各航天大国都有自己的保密载荷,互相之间不会共享轨道数据,更不会在执行任务前预先通告机动后的目标轨道。这都会制造碰撞隐患。大国之间的沟通壁垒,已经制造了碰撞危机。

前两年,国内自媒体喜欢骂星链是垃圾,一个重要论据,就是星链卫星曾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导致中国空间站进行了紧急避让,以此来暗示星链卫星就像太空垃圾一样危险。而真实情况比网络段子要复杂的多。

2021年5月,星链1095星从555公里轨道主动降轨,在6月份降低到382公里。7月1日,这颗卫星与中国空间站出现近距离交汇风险。卫星与中国空间站都进行了机动避让。由于距离不算太近,SpaceX没有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进行事先沟通。真正危险的是2021年10月21日的交汇。当时新发射的星链2305星正在向目标轨道爬升,中国空间站紧急避让,双方最小间距不到1公里。按照NASA给国际空间站设定的碰撞防护标准,以空间站为中心,可以画出一个4公里乘50公里乘50公里的长方体安全空间。如果有物体被追踪到会进入这个安全空间范围,就要进入避让预警状态。星链卫星接近中国空间站1公里,美国完全有义务进行提前预警。

星链卫星有自主避让系统,会根据美国太空军第18太空控制中队的交汇预警数据进行机动避让。但第18太空控制中队,显然没有给星链卫星提供预警信息,最终导致了危险交汇。美国太空军要为这次危险交汇事件负责。中国空间站此前没有公开TLE轨道根数,但空间站目标组够大,美国太空军完全能够做到精准监测,并发布交汇预警。如果说危险交汇是美国太空军故意的,这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很愚蠢。因此,导致危险交汇的真正原因,更可能是美国太空军也是个草台班子。

我国为了在此后类似事件中彻底免责,从2022年2月开始,主动公布中国空间站TLE轨道根数。现在轨道上有3000多颗报废卫星,都处于不受控状态。一旦有卫星不能及时规避,也存在碰撞风险。比如去年2月28日,俄罗斯报废军事卫星宇宙2221,就与NASA大气探测器TIMED的发生了极微危险的交汇。这两个卫星都失去了机动能力,最近交汇距离不到10米。

未来随着轨道空间越来越拥挤,在轨主动捕捉移除技术,也会陆续投入应用。比如对于大型目标,可以用空间拖船追赶抓捕,或者向目标安装气囊来扩大阻力。对于小型目标,也有一些更廉价的方案。比如用电动系绳切割地磁场来拖拽碎片,或者用激光照射移除碎片。理想情况下,随着轨道资源越来越紧张,回收轨位的经济价值也会越来越高。国际间有可能会出现空间碎片清理的商业市场。国际间组织通过成立空间清理基金,可以向各国发射活动加收一笔清理费,从而实现近地轨道的,可持续开发。但这个市场想要成立,眼下首先要跨过的门槛是国际空间法。

冷战时期,国际签署的几个公约协定。冷战后,航天活动一度减弱,国际空间法推行速度,还不入冷战。现在国际空间合作,遵循的细则文件,大多是宣言、原则、决议,这没有强制性的软法,对当今空间开发情况来说已经严重滞后。国际司法实践,也没有专门解决空间碎片造成损害问题的判例。

以报废卫星为例。一方面,失控的报废卫星造成的碎片污染与碰撞事故,并不存在行为上的因果关系。现有法律框架,无法向曾经管理该卫星的国家追究责任。而另一方面,根据外层空间条约,报废卫星仍然属于发射登记国的资产。这就导致各国懒得清理自己的报废卫星,其他国家也无权擅自处理。在现有法律条约框架下,各国只能清理自己的轨道垃圾。而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国际法约束,放任各国在轨处理空间碎片,就必然会出现带有军事目的的主动捕捉破坏行为。

现在具备航天发射能力的国家已经有十几个了,协商出台一部新空间法的周期会拉长到十几年。大规模空间资源争夺会比法律条约来得更快。在可预见的未来,以中美为首的巨型星座持有国,大概率会在双方拿足筹码后,才能有效推进相关法律条约的商定。

20年前有一部硬核动漫叫《星空清理者》,描述了2075年一群年轻人在地月轨道上从事太空垃圾清理工作。随着人类航天运力指数化增长,随着空间碎片风险指数化上升,曾经科幻作品中的场景,也必然会在未来成为空间开发的常态化内容。我很期待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科幻走进现实。

好,本期节目到此结束。感谢各位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Leav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