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ARK
第 101 期 ~ 第 200 期

【睡前消息154】676分学考古,争论双方的“共识”错了

大家好,2020年8月14日星期五,欢迎收看154期睡前消息。 请静静介绍新闻

今年高考,耒阳市钟芳蓉考了676分,湖南省文科第四,最后选择了北大考古系。这个志愿被媒体报道以后,在青年人中引发了巨大争议。知乎仅仅一个问题下,就有3000多个回答。

如何看待留守女孩 676 分报考北大考古系一事? - 知乎

正面观点认为,这位考生甘于清贫,忠于理想,把爱好变成工作,是完美的选择。反面观点认为,高分考生报冷门专业,往往是为了名校光环而忽视就业,将来受打击以后,会像大多数冷门专业本科生一样,考研换专业。督工你怎么评价钟芳蓉同学的选择?

所谓高考志愿,就是让考生自己选择大学和专业,钟同学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了最喜欢的考古专业,然后她在所有开设考古专业的学校里,选择了最好的一所大学,这是应该祝贺的事情。这么多人质疑她的志愿,显然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设计别人的生活,潜意识里设想自己得了这个分数会怎么享受人生。

但是,羡慕别人的分数虽然不值得赞美,但也不能算错误。我看了很多人的质疑,并不反对钟同学选择自己热爱的专业,而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去描述了一个事实,就是搞考古不赚钱,和其他名校专业比,收入可能要差十倍甚至百倍。

钟同学也是普通人,将来也需要用钱来解决自己和家庭的问题,也要面对一个用钱和权力来评价人生价值的社会,如果到时候因为经济和社会压力换行,还不如现在就选一个能赚钱的专业,免得浪费老师的精力,浪费自己的时间。从这个角度说,质疑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钟芳蓉同学进入北大考古系,在行业内的起点很高了,很可能凭借自己的学习能力成为出色考古学者。为什么一个行业的高层人才赚不到钱呢?

我们这个社会给各行业分配资源,基本上依据两个标准。

第一个是能否创造出经济增量,持续提高效率。只要满足这个条件,资本就会持续涌进来,提高行业工资,或者直接给重要的人物转让股权。比如说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不仅提高了人类交换信息的速度,还能让机器做更多的逻辑判断,取代很多过去由人和普通机械来完成的任务,所以最近十几年拿到最多的投资。

第二个标准是是否影响经济存量,避免社会崩溃。如果缺了某个行业或者职业,工作和生活就会遇到危机,资源就会向这个行业倾斜。比如说世界动荡的时候,军人就会得到加薪;出现疫情或者其他卫生危机的时候,国家就会强调提升医护人员待遇。

但是,大多数社会在做这两个判断的时候,都非常短视。各个社会集团往往忽视长期的危机,集中资源对付眼前的问题。比如说在很多西方国家,垃圾工人罢工之后的加薪幅度就明显高于教师罢工的效果,因为普通人和地方议会能忍受学校几个星期不开课,但很难忍受三天不清理垃圾箱。

考古和历史相关专业的问题在于,就算考古人员工作出色,短期内也很难给社会创造额外的财富;而如果考古人员集体生病,短期内大多数人也不会觉得有问题,所以,无论从创造增量的角度看,还是从保护存量的角度看,考古专业都很难得到资源倾斜,当然是一个穷专业。

督工你提出了“增量”和“存量”两个判别标准。如果用这两个标准来评价考古专业,你怎么评价它的地位呢?

如果评价周期超过几个月、几年,历史和考古专业是非常有用的职业,在2020年的今天尤其重要,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重要。

在20世纪之前,世界变化很缓慢,绝大多数父辈的知识和经验,都可以给下一代人用。在这样一个缓慢变化的世界上,大多数社会进步是通过试错法实现的,如果觉得制度出了问题,制造了社会矛盾,往往是各个社会集团出面,用几代人时间把各种改革方案都试一遍,最后留下一个更有效率的新制度。

但是到了20世纪,技术的变化太快了,每隔几年,人类就会发现原来的制度不适应新时代,必须改革。但是如果像过去那样,用试错法解决问题,恐怕等不到试出新制度,技术背景又变了。所以很多矛盾不断积累下来,最后导致世界大战和世界革命。

最近几十年,核武器压制了世界大战,经济发展缓和了矛盾,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好时代。但是,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必然会让之前有效率的社会制度过时,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不断更新社会管理模式。这里我必须再引用一下毛主席1962年的预言:

“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斗争。”

这段话我在去年观视频年终秀上引用过,今天我还要引用它后面的几句话:

ëÔó¶«£ºÔÚÀ©´óµÄÖÐÑ빤×÷»áÒéÉϵĽ²»°-ËѺüÐÂÎÅ

……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主席说的“盲目性”,就是用试错法来寻找新制度。面对未知的未来,任何选择都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我们肯定希望“盲目性”越低越好,因为错误的代价是整个国家甚至全体人类来承受的。

在工程技术领域,遇到新问题,如果不想盲目试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寻找参照案例,本地没有就到外地参观,国内没有就到外国去找。然而历史和工程不一样,我们还没见过其他星球的历史,只能看人类自己的历史来寻找类似案例,作为下一步改革的经验或者教训。

人类的文明史有一万年,前文明史有上百万年,这是人类最可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数据库。但是,人类正经写历史只有几千年时间,就算是中国这种历代都编“正史”的国家,也忽略了大多数有价值的细节,重点记录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所以我们必须强调考古学的重要性,要培养优秀的考古工作者,用考古证据来验证史书上的细节,以及找到之前不知道的细节作为借鉴。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我们杀死了差不多一亿人,占当时全世界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接下来几十年,冷战双方随时都可能杀死全世界大多数人口。如果考古学提供的历史经验能帮我们回避千分之一的世界大战风险,降低万分之一的冷战风险,这门学科都值得中国每年投入几百亿资金,至少应该比每年花在狂犬病疫苗上的100亿要多一点。

然而,现实情况是,从政府到普通人,都没有意识到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考古是这门科学的试验室和数据库。大多数人认为历史的主要功能是娱乐,考古的主要任务是寻宝,文化上也许还有点重要性,但对经济的效果和街头艺人差不多。所以,就算钟芳蓉进了北京大学,一听说她选了考古系,绝大多数人都意识到,她这辈子可能要过一种远离名利的清苦生活了。无论是支持她学考古的人,还是反对她学考古的人,在这一点上基本达成一致。

我很敬佩不求名利的人,但我认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应该无名无利。钟芳蓉选了考古系,全社会都预计她未来的生活会相对清贫寂寞,这是不对的。国家应该认识到社会科学尤其是历史科学的重要性,克服自身的短视,给历史学和考古学多投入一些资金,让优秀的人才有利可图,不会因为经济压力 放弃自己的目标。同时,我也希望大多数人能承认社会科学也是科学,积极应用社会科学来指导现实。只有让钟芳蓉和她的前辈的工作真正体现出用途,这个学科才能得到社会持续的支持。

马克思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候提出过自己的学科分类标准: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连的。”

按照这个分类,自然史包括了所有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因为所有的科学规律都是总结已经发生的事实。人类史,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在地位上等于所有科技门类之和。上周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还说我们是马列主义国家,如果我们真的尊重马克思的观点,就应该提高历史学的地位,加强历史学的科普,让普通人都充分了解历史事实,充分参与历史讨论,用历史经验指导现实,最终更理智地改造现实社会。

2019年观视频年终秀,我的演讲标题的前半句是“社会斗争讲科学”,期待整个社会能重视社会科学,学习社会科学。所以,我期待钟芳蓉同学选择的职业变成 “显学”,希望钟芳蓉将来能得到不低于其他行业人才的收入。我们不能总是给社会塑造一个清贫的奉献者形象,吓跑那些喜欢历史和考古的年轻人。

7月24日,工信部公布了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名单,责令其限期整改。在被点名的58款APP中,有29个涉及私自收集个人信息,11个涉及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督工你怎么看?

(插入工信部通告截图及相关新闻截图)

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工信部之前已经公开过两批侵害隐私名单了。6月8日,央视新闻也报道了手机应用“偷窥”用户信息。一个懂技术的用户升级手机系统以后,发现一些软件在后台高频率读取手机信息。比如教学软件在十几分钟访问手机照片和文件两万多次;办公软件一小时内尝试自启动近7000次,还不停地读取通讯录。中国普通用户其实早就知道app会悄悄搜集一些信息,但是现在的软件可以这么过分。

新闻中提到的这个能监测软件偷隐私的新系统,是小米今年推出的MIUI 12系统。它的“照明弹”功能,可以让用户看到程序使用信息的记录、权限使用提醒、和敏感行为列表。MIUI 12系统还有一个“拦截网”功能,自动拦截App的流氓行为。针对一些不给权限,不提供个人信息就不启动的软件,MIUI 12系统有一个“隐匿面具”功能,可以提供虚假的虚拟身份,保护用户的真实信息。

光靠小米一家,想要改变整个行业生态非常困难。一些开发者在以后的更新中,应该也会想方设法绕过这些阻碍。小米作为一家手机公司,为什么要做这种得罪同行的事情呢?

因为小米不仅仅是一家手机公司。2018年5月,小米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声明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IoT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联网。2013年起,小米进军智能硬件领域,初步探索物联网;2015年,小米首次披露以手机为核心连接所有设备的IoT战略,正式开启物联网布局。这些年,小米通过生态链计划,六年时间内孵化了 100 多家企业。现在,小米推出的生态链产品小到手环,大到电视,硬件越来越多。如果单单拿出某一件产品,小米可能都不是行业里最拔尖。但是这些硬件产品都可以通过手机连接起来,为小米创造了智能生活领域的生态优势。

2019年初,雷军宣布全面All in IOT,未来五年持续投入高达100亿。小米集团的财报也显示,IoT对收入的贡献不断提升。2019年总收入2058亿元。其中,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收入621亿元,已经达到了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作为一家个人设备公司,从手机、智能手环到家里的大件智能家电,小米的每一件产品都和用户的个人信息息息相关。小米如果不注重用户隐私,就无法赢得用户的信任。

本周二,8月11日晚上,小米举行十周年发布会,发布了几款新品。督工你对哪一个最感兴趣呢?

相比新款手机,我更感兴趣的是生产这款手机的小米智能工厂。这个智能工厂位于北京亦庄,内部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没有工人,甚至不用开灯照明,所以叫“黑灯工厂”。据说目前的产能已经达到了每年生产百万台高端手机,他们的第一款产品就是最新发布的小米10至尊纪念版的透明版。

除此之外,这个工厂还承担了实验基地的角色,开发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还有全自动化生产线研发。

雷军在发布会上邀请大家去工厂看一看,我很乐意接受邀请。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有机会亲自去“黑灯工厂”的现场看看,开灯看看无人化的生产,关灯听听工厂自动运行的声音。这个场景想想还是挺令人兴奋的。

督工你对雷军的十周年主题演讲有什么看法呢?

小米这十年,和我做媒体的时间基本重合。在我做媒体这十年里,小米的新闻一直没有断过。听雷军从一碗小米粥开始讲起,把这些新闻全部串起来,感慨很多。

(插入小米十周年 雷军演讲视频)

中国知名的几家大型手机企业,基本都是90年代做硬件起家,只有小米是正宗的互联网企业。作为一个80后的工科男,我正好是小米的目标用户。过去十年,我接触了不少小米的产品。最近10年我换过四个手机,其中两台是小米的。第一台小米手机是2013年第一代红米,我现在还记得价格是799。这手机价格便宜,耐用,性能满足我的需求。这次发布的红米K30,也很有当年第一代红米的风格。

除了手机,随着这些年小米有品生态链的扩大,我在公司与家里用到小米产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比如在今年二月的节目《生活变迁史》,同事告诉我公司里的电饭煲就是是小米出品。作为媒体人,我们工作室里有两台电视二十四小时开着放新闻,这些电视也都是小米生产。就连我日常用的中性笔,也是小米的。

(督工展示一下笔)

小米公司成立的那一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小米在壮大自身的同时,也用互联网来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小米直接投资孵化了一些企业,创造了生态链上多种多样的产品,另一方面,小米入局,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新思路。现在小米生态链上的产品,很多都是微创新,改造市场上存在多年的畅销品,外形优化一点点,品质提升一点点,价格实惠很多,于是打造了一个接一个的爆款。比如说小米的充电宝、插线板。小米产品就像一条鲶鱼,搅动了传统制造业,让传统制造业也开始注重研发,注重用户思维。

最后,祝愿小米这个生于互联网的企业,在下一个十年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工业品。

督工,8月4日第150期节目,你最后评论了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事件,认为考生利用规则取巧拿高分并没有什么错;如果有错,错在制定标准的人。昨天,浙江省考试院宣布,高考阅卷组长陈建新违规泄露高考答卷内容和评卷细节,不能继续参加国家考试工作,你怎么评价这个制造满分作文的陈建新?

国家保密法第十条规定,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主动泄露任何一个级别的保密信息,都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刑法。2012年,教育部制定《高考考务规定》,把高考答卷归入秘密级事项。如果陈建新在2012年这么做,麻烦就大了。

不过陈建新的运气不错,最新版的考务规定第39条只说考生个人信息是秘密,答卷信息不再属于保密法控制范围。但是第40条同时规定,评卷过程中产生的答卷信息只能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留存,陈建新把满分作文提前拿出来晒,还在媒体上发表到,不违法但是违规,受行政处理也是有依据的。

当然从往年的经验看,国家其实不是特别计较这种事情,几乎每年都有满分作文被泄露的先例,但管理机构一般视为特定的文化习俗,只要不大规模盗印牟利,通常也不追究。今年就算追究了陈建新的责任,但把他赶出高考阅卷组之后,估计也不会有更严厉的惩罚。

在陈建新这次受处分之前,媒体最关注的问题不是他有没有权利公布作文内容,而是他多年来一直以高考阅卷组长身份,公开授课,卖辅导书。

督工你怎么看待阅卷人员的兼职问题?

对于普通阅卷老师来说,对外表露自己的阅卷经历,无论是求名还是求利,都属于正常情况。

一般的阅卷老师,参与阅卷的当年只会随机收到一小部分考卷,几乎不可能和个别考生事先约定作弊。阅卷结束后,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明年会不会再参加。从身份上说,他们是“高级临时工”。

临时工就不该背负太多的义务,教师在参加高考阅卷以后,利用这份履历求职,出书、开课,就好比其他行业的专家会在履历表里注明参加过某个重大工程。这在法律上不受禁止,从人情道理上说也应该允许。如果对参加阅卷的老师要求太多,限制以后的职业活动,很多高水平教师可能会拒绝参加阅卷。

但是,陈建新并不是普通阅卷老师。《钱江晚报》透露,从2000年开始,陈建新就担任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至今已经有二十年了。他拥有每年作文阅卷的最终决定权,而且实际上在制定陈氏特色的打分规则。如果不是这次引发舆论争议,大多数人可以预期他明年继续掌管一个省的作文阅卷。这样的人出来卖书,审核标准必须比普通阅卷老师严格。

《钱江晚报》报道摘录

对于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和教师来说,如果相信明年陈建新还要负责阅卷,就必须严肃对待他的每一句话,尤其是要严肃对待他拿出来卖钱的言论。所以,无论是花钱听课,还是买他的书,大家买的并不是他过去的阅卷经历,而是他未来继续执掌作文评分的权力。我们可以允许专家因为参加过重大工程而享有荣誉,不能允许专家去出售国家即将授予的权力。

所以,陈建新卖书的确是个问题了,有关部门应该调查他每年的讲座和参考书内容,看看是否和第二年的阅卷倾向有明显关联。如果有,他就涉嫌渎职和泄露国家机密,还应该有进一步的惩罚。

如果陈建新不卖书,不开讲座,只是按照自己的标准阅卷,是不是就没什么问题了?

制度上还是有问题,无论是谁,一个人掌握20年的作文评分,本身就是问题。历史上,中国搞过上千年的科举,只要文章本身没有明显缺陷,排名就主要取决于主考官的个人意见。每到考试前,主考官的文集就开始热销,大多数考生们都会努力揣摩考官的心态,企图写符合主考官个人口味的文章。

所以,每一届科举,各地的主考官、同考官都要轮换。一方面是防范做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考生花太多事件揣摩考官的个人风格,更不允许一个考官的个人偏好影响某个地区的文化。

浙江考试院大致介绍过打分模式。在高考作文评判中,最终阅卷人的权力非常大。而所有满分作文都必须由大组长,也就是陈建新拍板通过。

和陈建新一起阅卷的老师透露过,陈建新很反感学生引用常见的名人名言,反对给这种作文打高分。这几年浙江作文高分考生大多会引用生僻的外国名人名言,就是陈建新的态度被考生揣摩出来了,以至于影响了浙江年轻人的写作风格。

《南方周末》采访前浙江高考作文阅读老师报道摘录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并不认为陈建新的作文评分标准一定是错的。但既然他的阅卷偏好已经是一个可预期的事件,那无论他的个人风格是什么,浙江省的高考都有问题。因为考生会花更多的精力去迎合陈建新,客观上减少对其他方面的练习。

高考有两个作用,选拔和引导。如果仅仅是为了区分考生,提供一个无可争议的录取标准,那么,揣摩个人风格也算一门课程,学习谁都一样,揣摩陈建新的个人风格,并不比学孔子学朱熹写八股文更严重。但高考同时还要引导年轻人的学习,塑造高中课程内容。要是整整一代年轻人练习写作的时候,不是努力提高语法水平和内容丰富程度,专心猜测陈建新喜欢什么样的名人名言,这部分学习时间就白费了,因为陈建新的个人风格拿到社会上根本没用。2019年,浙江高考也泄露过满分作文,文风和今年的争议作文几乎一致。这就说明浙江考生早就预见到陈建新会长期当阅卷组长。

我们当然希望年轻人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选拔,还要学以致用,所以不能让陈建新或者任何人主导高考阅卷20年,更不能让一个预期自己明年还要负责作文阅卷的老师开补习班,卖辅导书。所以,高考必须在制度上制定阅卷组长随机轮换制,保证任何考生都猜不出明年的个人阅卷风格,他们才会把全部时间用来练习正常的写作。希望明年的浙江满分作文能比今年更像说人话。

接下来分享两个科技简讯:

日媒:中国自然科学论文篇数跃居世界第一_World湃_澎湃新闻-The Paper

8月7日,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研究所发布报告,中国自然科学领域论文篇数超过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位,第三是德国,第四是日本。

中国超越美国是大新闻,另外这个排名还有个有趣的地方。美国经济明显压倒中国,但中国论文数超过美国;日本经济规模明显压倒德国,但德国论文数超过日本。这是否说明中国和德国的发展潜力超过美国和日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另外一则新闻,是学术期刊《Nature》前天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发现了蝗虫聚集的原因。

大家应该在视频上都看过蝗灾的图片,数以亿计的蝗虫聚集在一起,飞起来像云,落在地上像洪水,吃掉一切绿色有机物。这种聚集,是蝗虫群自发的一种反应,长期以来,一直有人猜测蝗虫通过某种信息素相互联系,组成庞大的蝗虫群,但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

中科院康乐院士领衔的这项研究确定,群居飞蝗会释放4-甲氧基苯乙烯(4VA),其他蝗虫会通过锥型感受器细胞来探测这种信息素,彼此接近,最终结合成一个庞大的迁移群体。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0-08/13/c_1126364652.htm

治蝗新策略!自然刊发中国研究:发现关键聚集信息素,可诱杀_科学湃_澎湃新闻-The Paper

确定信息素以后,人类可以用其他化学物质阻断信息素,避免蝗虫成群迁移。也可以释放大量信息素,把蝗虫诱导到灭杀地点,集体消灭。今年气候反常,非洲和南亚蝗灾的新闻很多,中国的云南也有波及,在粮食供应风险较大的时候,每个人都担心蝗虫来冲击农业安全。中科院的这项研究将给全人类的农业都提供安全保障。

最后提醒观众,《我们生长的地方》第一季昨晚已经放出了第二集,明晚还将更新第三集,欢迎各位观众观看评论。154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感谢各位收看,我们周日再见!

Leave comment